<sub id="voyf5"></sub><acronym id="voyf5"><th id="voyf5"><rt id="voyf5"></rt></th></acronym>
        <tr id="voyf5"></tr>

        <table id="voyf5"><delect id="voyf5"></delect></table>

        首頁  >  凱風專區  >  學術
        邪教犯罪行為的心理學分析

        作者:陳青萍 · 2008-11-06 來源:凱風網
           一、邪教犯罪活動表現類型的分析

          邪教有自己的組織、教義和價值觀,是具有濃厚政治色彩,和國家政治保持高度對立的集團,圍繞其政治目的有很強的排他性和攻擊性,當蓄積到一定力量時,就會構成對國家的攻擊行為,并帶領一大批信徒陷入反社會、反現存體制的犯罪活動中。歸納其犯罪類型如下:

          1、教主控制型。教主控制是重要的精神控制手段,使用能誘發信徒變態意識的語言和暗示技術,控制信徒的思維過程,其所做事情受到教主力量的控制。如陜西咸陽發生的林春梅、溫玉萍殺人事件,她們聲稱是受到某種啟示而去殺人的被控制者。

          2、惡魔控制型。邪教信仰中有“魔說”之類的觀念,邪教信徒為了追求“圓滿”,就會產生為驅除惡魔而殺人的念頭。2002年黑龍江省的邪教癡迷者關淑云掐死女兒的除魔行為就是如此。這是惡魔控制觀念,更是邪教式的心理障礙。

          3、極限練功型。修煉是信徒視為偉大而神圣的事情,他們放縱時間在練功活動中“刻苦努力”,每天只睡3~4個小時。由此而斷食斷水,導致低血糖、睡眠剝奪、精神疲勞、抵抗能力下降和各種幻覺癥狀。如果此時再給予誘導就會引發信徒沖動,而出現自傷和傷人的攻擊性犯罪行為。

          4、反醫學型。邪教否定現代醫學。如某教有“消業說”,認為有病和所有不幸的根本原因是“業力”所致,只有“消業”才能“上層次”,而吃藥則積攢“業力”,最終將會“失去生命”。這些蠱惑使許多人失去了最佳治療時機。疾病就是痛苦,它對人是有害的,鼓吹 “練功”或看一本“經書”就可以痊愈的謊言是誤人之命。

          5、斗爭攻擊型。當正常價值觀與異常價值觀不同時,雙方就會發生矛盾并產生敵意,導致意識形態的斗爭。人工作需要與單位的活動相聯系;而他又是邪教信徒,其思想與教義相聯系,這兩種社會責任的本質是對立的,價值觀顯然不一樣。這樣就會產生斗爭,在斗爭中引發信徒的狂躁和攻擊性,從而導致犯罪行為。

          6、終末思想型。邪教的理論之一是“末世論”,讓信徒產生緊張和恐慌,從而支配他們的精神,再利用“救世論”鞏固自己的力量。有些邪教組織誘惑有來世信仰的人采取自殺式犯罪行為,比如“天安門事件”就是例證。人在極度緊張焦慮時,導致感覺混亂,控制能力降低,由此就會身不由己地去追求所謂“精神的奇跡”了。

          7、私刑暴力型。邪教宣揚對教主虔誠為第一“修行”,由此產生對教主的信賴、狂熱情感和一系列奇異的心理體驗。教主需要竭力維持信徒的這種體驗,當信徒頭腦里產生“疑念”時,操縱者就會使用暴力手段驅逐信徒的“疑念”。因此,在邪教內部對待疑惑者采取私刑暴行,導致信徒死亡的事件屢見不鮮。

          邪教的起源、目的和活動都具有特殊的病理價值觀,這是形成犯罪活動的基礎;邪教具有產生暴力的本質因素,這就是它的反社會性;邪教有引發大級別的犯罪能力,因為其癡迷者在MMPI調查中顯示是具有病理性思維的人。因此,邪教組織是犯罪者的供給源,它教唆信徒的攻擊行為和犯罪行為,這是由邪教集團的價值觀所決定的。

           二、邪教犯罪活動相關因素的分析

          主要從個體性心理病理、集團性精神病理和社會性文化病理三個方面分析。

          1、個體性心理病理——人格素質的內在因素

          人格是心理系統的動力組織,它決定人的思想和行為的獨特性,即有何種人格類型,便有何種行為模式。國外研究認為,國際精神障礙診斷標準DSM-IV中的C型人格(回避型、依賴型、強迫型)、偏執型、神經質型、未成熟型、宗教親和型人格易成為邪教心理障礙的人格學基礎。本文根據MMPI測查的邪教癡迷者人格傾向為:①精神病態人格傾向24.42%;②偏執型人格17.44%;③神經質型人格22.73%;④精神衰弱15.12%;⑤妄想狂人格16.28%;⑥輕躁狂人格2.33%;⑦癔病人格22.09%(有交叉現象)。邪教癡迷者的偏執癥狀、精神癥狀和敵對癥狀均源于這些人格基礎。

          2、集團性心理病理——邪教教團的外部作用

          邪教信徒對教團的活動內容有高度的認同感,這種認同塑造了他們的行為方式,構成了團隊精神和團體力量。邪教犯罪的背景是明確的,它一邊散布對民眾富有號召力的口號,一邊誘導信徒產生神秘體驗的變態意識,在這種基礎上構成“集團性心理病理”現象。邪教信徒表現出共同的文化特征、心理素質和行為方式,功友之間有許多相似性,如偏信、偏執、自虐、自戀等。他們對一切事情都不關心,他們在情感上與邪教融合一致,產生一定的信念,內化成為整個邪教團體的信仰體系,并產生堅定不移的行為意向。這些情況是邪教集團價值觀培植出來的異常狀態,它維護著邪教集團的病理性教義。

          3、邪教病理性文化——對社會的破壞作用

          “文化”包括信仰、價值觀和道德模式,這些內容影響人們對待現實生活的態度、心理體驗和行為方式。從心理學角度認識“邪教是最大的社會病理文化”。這種病理文化形成變態的心理意識和異常的人格特征。每個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文化環境中,因而看問題的思維方式、情感體驗和行為模式無不打上文化烙印。我國的邪教組織吸取神秘文化的色彩相當多,甚至扯起了“氣功”幌子,故其發展迅速,在短時間內信徒就可達到百萬人以上,這對于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秩序等方面產生相當大的負面沖擊作用。

          邪教犯罪只是少數人所為,但其破壞性卻很大。據國際有關組織統計,邪教恐怖事件件數雖然不過8%,但因恐怖事件的致死率卻達到28%。[1]只要有邪教存在就會有犯罪活動。中國“邪教”的一般性犯罪現象不多(盜竊、詐騙、性犯罪等),在法庭上的罪證也沒有像日本奧姆真理教用毒氣殺死12人,毒害5000余人那樣明顯,也沒有像美國大衛教導致幾百人集體自殺那樣震撼。但是,其政治意圖是明顯的,這種危害社會的罪責是不容忽視的。

           附注:[1](日)小田晉等:《宗教和社會精神病理》,《日本社會精神醫學》,1996年第5卷1號。
        分享到:
        責任編輯:
        91香蕉视频1080P,丝瓜草莓向日葵茄子芒果香蕉蜜桃榴莲,香蕉视频污APP下载,香蕉视频黄色软件
        <sub id="voyf5"></sub><acronym id="voyf5"><th id="voyf5"><rt id="voyf5"></rt></th></acronym>
            <tr id="voyf5"></tr>

            <table id="voyf5"><delect id="voyf5"></delect></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