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 id="voyf5"></sub><acronym id="voyf5"><th id="voyf5"><rt id="voyf5"></rt></th></acronym>
        <tr id="voyf5"></tr>

        <table id="voyf5"><delect id="voyf5"></delect></table>

        首頁  >  文化歷史  >  史說軼聞
        辛亥之前美國畫報上的中國人與華夏景觀

        作者:張文獻 · 2017-10-05 來源:澎湃新聞網

          北京大學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美國畫報上的中國:1840—1911》收錄了辛亥革命之前美國報紙雜志和書籍等出版物中近千幅跟中國相關的版畫插圖和封面。該書編者張文獻教授為美國羅林斯大學奧林圖書館檔案特藏部主任及美國檔案學會會員。該書通過展示1840—1911年這71年間的近千幅版畫,直觀而生動地向讀者介紹了這一時期美國人眼中的中國形象、清末華夏大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以及早期赴美華僑們是如何在艱苦的環境下逐步融入美國社會的?!芭炫刃侣劇に囆g評論(www.thepaper.cn)”摘選書中部分插畫與編者的評述。

         

          中國迷宮(In the Chinese Labyrinth),《頑童雜志》1901年2月6日,中心插頁。

          庚子之變,美國以西方領袖自居,其心態與歐洲列強也不完全相同?!额B童雜志》形容中國的形勢像迷宮一樣錯綜復雜,稍有不慎就會戰端再起,后果無法預期。圖中美國山姆大叔舉著謹慎的汽燈小心前進,隨后而行的英德俄日奧神態各異,但誰也不敢去碰地上“開戰理由”的圈套。

         

          難以孵化的巨卵(A Troublesome Egg to Hatch),《頑童雜志》1901年4月6日,中心插頁。

          八國聯軍雖在軍事上取得勝利,但面對錯綜復雜的中國問題,仍是不得要領。在《頑童雜志》1901年的漫畫里,列強試圖改變中國的企望與其力不從心的挫折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中國貿易之門( As to China),《頑童雜志》1902 年3 月12日,封面。

          隨著義和團運動被鎮壓,中國最后的貿易堡壘也被列強擊破。美英日自封為中國貿易的看門犬,而《頑童雜志》漫畫的注解說明,保持門戶開放的最好辦法是不讓它關閉,一副十足的霸權主義嘴臉。

         

          中國暫時安全(China Safe — for the Present),《頑童雜志》1902年4月9日,封面。

          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后,德國霸占山東,俄國控制東北,吃得腦滿腸肥?!额B童雜志》諷刺漫畫里,俄國與德國心滿意足地打著飽嗝自語道:我們當然需要和平,吃飽了活動有害健康!

         

          剪掉你的辮子(Why You No Cuttee off Your Queue?),《頑童雜志》1912年1月31日,封面。

          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清政府被推翻,民國成立,中華民族邁入新的歷史紀元?!额B童雜志》1912年1月31日的封面漫畫上,中國士兵已經用文明進步的剪刀剪掉了象征奴役落后的辮子,并反問山姆大叔:你什么時候也剪掉你的辮子?辛辣地諷刺了美國政治深陷兩黨惡斗的漩渦。

         

          鄉村少女(A Country Girl in Summer),《哈潑斯月報》1895年8月,359頁。

          拉爾夫在水鄉河畔遇見一位十四五歲的美貌少女,不僅容貌美麗,而且舉止大方,對一行人啟齒微笑,招手致意,不像其他的中國女子一見洋人馬上躲避。但雙方言語不通,一個岸邊,一個船上,只能手勢比畫。拉爾夫對這位“終生難忘”的姑娘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只見她牙齒雪白,眼含笑意,舉手投足優雅美妙;上著黑白背心,下穿藍花褲子,頭發梳得一絲不茍,鬢邊還插著叫不出名字的黃花。如此種種,仿佛浣紗西施再世,即使今天看來也是出水芙蓉般純美無瑕。

         

          水鄉昆山( One House in Quin-San),《哈潑斯月報》1895年6月,15頁。

          美國記者花費了大量筆墨描繪中國江南水鄉的風韻,只是不知船上這位男士正在向依窗而立的女子說什么。

         

          廣州船民(Group and Residence of Fishermen near Canton),《中國總論》第2卷,15頁。

          衛三畏在其著作中對廣州沿海的漁民亦有記載。據其描述,這些船民十分勤勞,卻并不安分,有時也做打劫的勾當。當船只老舊不能出海以后,船體就成了他們陸上的家園。

         

          飲酒劃拳(Guessing-Finger Is the Favorite Game),《哈潑斯月報》1895年11月,952頁。

          劃拳又叫猜枚、猜拳、拇戰,起源于漢代,是中國飯局交際中一種即興娛樂的游戲。劃拳不僅斗智斗勇,增添酒興,烘托喜慶,且因玩時須喊叫比劃,極易讓人興奮?!豆娝乖聢蟆凡鍒D描繪了酒席上中外人士酒酣耳熱,吆五喝六,氣氛十分熱烈,一旁還有數名女子斟酒奏琴相陪。

         

          媽媽,鈴鐺會響嗎?(Say, Mamma, Will It Ring if I Pull This?),《馬蜂雜志》1889年10月5日,5頁。

          這幅漫畫描繪了一家華人古玩店內的場景,意在嘲笑在美華人的發辮與西方社會規范格格不入。女童埃德娜扯著店主的辮梢,天真地問道:媽媽,鈴鐺會響嗎?

         

          華工買帽( A World Grabber),《頑童雜志》1902年4月16日,6頁。

          《頑童雜志》1902 年4月6日漫畫對在美的猶太人和華人有著明顯的種族歧視傾向。圖中一名來自德國的猶太帽商正在咄咄逼人地向來自香港的華工推銷他的圓帽:買一頂吧,我的朋友,只要25 美分,賠本我也要做成這筆對華貿易!

         

          難題迎刃而解( Difficult Problems Solving Themselves),《哈潑斯周報》1879年3月29日,256頁。

          19 世紀末美國東西兩岸針對黑人和華人的種族歧視和迫害,導致了許多人選擇逃離傷心之地,一路遷徙去尋找新的幸福之鄉,納斯特以此為題在1879年3月29日的《哈潑斯周報》上發表漫畫。圖中一名華人在閱讀舊金山暴徒發布的告示,而與其他白人移民一起的年輕黑人則手持自由人的包裹向著西部揮帽憧憬。

         

          束手束腳(His Hands Tied),《馬蜂雜志》1882年4月14日。

          國會通過《排華法案》后,美國第二十一任總統切斯特·阿瑟(Chester A. Arthur,1829–1886)面臨兩難選擇,一方面是與中國修訂的條約,另一方面是來自國內的強大政治壓力。有鑒于1879年的國會《排華法案》曾經被當時的海斯總統否決的前例,《馬蜂雜志》認定總統阿瑟已經被特殊利益集團收買。在其4月14日的封面漫畫中,阿瑟被丑化成一條腿已經穿上了華人褲子的政客,身后還有華人在幫他梳理發辮,阿瑟腳上分別束縛著“無知”和《圣經》的鐐銬,雙手則被“華人資金”和“輪船與鐵路運輸利益”緊緊捆綁,面對美國參議院通過的《排華法案》無能為力。圖下并附有注解:管理自由民者當首先解放自己。

         

          千鈞一發( At Last the Democratic Tiger Has Something to Hang On),《哈潑斯周報》1882年4月22日,256頁。

          《哈潑斯周報》1882年4月22日刊登納斯特作品,辛辣地諷刺了民主黨在通過《排華法案》過程中所起的惡劣作用。民主黨在南方蓄奴問題和美國內戰中站到了錯誤的一邊,實力大挫,白宮長期由共和黨人把持,后來發現通過掀起種族恐懼與歧視對其迅速恢復政治影響力大有幫助,因此在排華問題上不遺余力。圖中華人緊緊抱著總統“否決”的小樹才不至于墮入深淵,而華人的發辮卻成了民主黨人賴以生存的救命稻草,在作者眼里這是何等的諷刺,納斯特毅然把自己的名字簽到了華人的一側。

         

          自取之辱([Dis]“Honors Are Easy.”Now Both Parties Have Something to Hang On),《哈潑斯周報》1882年5月20日,317頁。

          由于國會將禁止華人移民的期限從二十年縮短為十年,總統阿瑟隨即于5月6日簽署通過,《排華法案》最終成為了美國法律。納斯特于是在5月20日的《哈潑斯周報》上以漫畫方式嚴厲譴責了這一行徑。在納斯特看來,總統與共和黨在排華問題上最后與民主黨妥協,似乎保全了臉面,卻是對林肯價值觀的背叛和對共和黨平等寬容核心理念的拋棄。共和黨在排華問題上與民主黨沆瀣一氣,是自取之辱的表現,為極不道德和不公正之舉。圖中懸崖上美國“自由”的小樹已經被連根帶起,手抓樹枝的華人仍在拼命掙扎,辮子下面還吊著民主與共和兩黨,心灰意冷的作者最后將自己的名字簽到了海水里。

         

          《美國畫報上的中國1840-1911》(張文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閱讀】

          沈弘:《美國畫報上的的中國:1840—1911》序

          數月前,美國羅林斯大學奧林圖書館檔案特藏部主任張文獻教授跟我聯系,說想約我為他即將在國內出版的新書《美國畫報上的的中國:1840—1911》寫一篇序言。我本與張教授素不相識,但在看了他書稿之后,頗為其內容所吸引,故欣然命筆。

          一

          這本書稿中收錄了辛亥革命之前美國報紙雜志和書籍等出版物中近千幅跟中國相關的版畫插圖和封面。這在國內同類出版物中可能要算是收錄得最全的,這一點也是該書稿最令我感到稱奇的地方。我本人因為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在過去15年中一直在歐美各國的圖書館和檔案館中收集和研究西方出版物中反映中國的圖像資料,所以深知要收集這么多的版畫插圖和封面實屬不易。上述版畫的來源,如《格立森畫報》(Gleason’s Pictorial Drawing-Room Companion)、《寶樓氏畫報》(Ballou’s Pictorial)、《弗蘭克·萊斯利新聞畫報》(Frank Leslie’s Illustrated Newspaper)、《哈潑斯月報》(Harper’s Monthly Magazine)、《哈潑斯周報》(Harper’s Weekly: A Journal of Civilization)、《頑童雜志》(Puck Magazine)和《馬蜂雜志》(WASP Magazine)等報紙雜志因其年代久遠和罕見珍貴程度,一般都收藏在圖書館的善本特藏部或檔案特藏部,普通讀者很少能夠見到真本,如想借閱,圖書館員們往往會建議你去看縮微膠卷。即便是學者想要調閱真本,那也得提前預約,而且每次調閱的畫報數量會極其有限。以周報為例,假如它從1850年一直辦到1910年的話,那理論上全套總數就會有近3300期。倘若圖書館只允許你每次調閱5期的話,那你就得預約和跑圖書館至少660次以上,才能將它從頭到尾瀏覽一遍。假如是在國內,很多圖書館可能還有價格不菲的收費,這樣的話,不僅時間耽擱不起,就連所需花費的錢也會難以計數。

          上述推測僅僅是建立在圖書館收藏資料齊全的基礎之上。但實際情況是,即便是像哈佛大學圖書館這樣的國際頂級研究圖書館,上述報紙雜志的收藏也是不全的。且不說像《格立森畫報》和《寶樓氏畫報》這樣相對比較罕見的報刊,就連像《弗蘭克·萊斯利新聞畫報》《哈潑斯月報》《哈潑斯周報》《頑童雜志》和《馬蜂雜志》一類相對較為常見的報刊,因長期使用所帶來的損耗和失竊等原因,一般來說也不會齊全。我本人在哈佛大學圖書館做過幾年的研究,也訪問過不少歐洲大學的圖書館和幾乎所有的美國常青藤大學圖書館,對于這一點深有體會。

          即便是學者調閱了真本,也不一定就能夠復制作為雜志封面和插圖的版畫。每個圖書館都會有自己特殊的規定,對于善本特藏的使用有各種限制。一般來說,會要求調閱報刊的研究者與圖書館簽訂一份協議,保證遵守圖書館的相關規定和限制。由于一百多年以前的報刊紙張發脆,容易損壞,為了防止報刊的損耗或損毀,一般不允許拿去復印,只允許在不使用閃光燈的情況下,用數碼相機進行拍照;或在個別情況下,允許用掃描儀進行掃描。而且,按照上述協議的規定,研究者復制的圖像一般只能用于個人的學術研究,不能任意擴散,也不能隨便用于商業目的。

          撇開上述所有的限制和協議不論,用拍照或掃描獲得的圖像資料,還得逐一用計算機的圖像軟件進行特殊處理(如去網格、銳化對比度和修補殘缺等)之后,才能夠符合印刷出版的要求。圖像處理是一項復雜的技術活,需要多年積累的經驗和技藝,對一張圖像的處理往往需要花很長時間修繕和修復,才能夠達到差強人意的出版要求。我們完全可以想象,要收集和獲取近千幅版畫的圖像,并對它們進行分類整理和圖像處理,那該需要花費多少時間和精力!

          我之所以要不厭其煩地說上面這番話,是為了強調本書所收錄的那些版畫圖像確實來之不易。雖然國內也有同類的書籍,但是在所收集資料的齊備性和豐富性上,均難以與本書相比。以其美國大學終身教授和美國檔案學會會員的身份,以及奧林圖書館檔案特藏部主任的職位,張文獻教授“近水樓臺先得月”,也許是收集上述珍貴版畫圖像資料和編纂這樣一本圖文書的最理想人選。

          二

          除了在美國早期報紙雜志中收集跟中國相關的版畫素材實屬不易之外,本書所收錄的那些版畫的內容也十分豐富,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接。

          張教授將全書分為“大清軍政”“泱泱中華”“市井人文”“大洋彼岸”和“亞美利堅”這五章,除了其中第三章有六小節之外,其余各章下面均有四小節。換言之,作者在對所有這些版畫進行整理之后,將它們分門別類,歸在了“中國與世界”“風云人物”等22個不同的小標題之下。瀏覽全書之后,我對以下這幾個部分內容的印象比較深刻,愿意在此提出來,與大家共享。

          美國早期報紙雜志中有關中國的圖像,有很大一部分是以漫畫的形式來表現的。這并不奇怪,因為當時美國人心目中主要的中國人形象是憑借妖魔化想象而塑造出來的所謂“滿大人”,即一個丑陋、猥瑣、保守和愚鈍的漫畫式東方人形象。幾乎所有上述美國報紙雜志都不能例外。但在所有這些漫畫作品中,藝術性最高、原創性最強的,因而也最吸引讀者眼球的要數《頑童雜志》的彩色漫畫。正如編者在前言中所介紹的那樣,《頑童雜志》創刊于1871年,是美國最早成功采用彩色石印版畫的一個周刊。直至1918年??癁橹?,它所堅持下來的一個傳統就是重視彩色的漫畫,每一期的封面(有時還包括封底)以及中間的一個雙頁,都會刊登彩色的政治漫畫。它也是在美國報刊中最早采用彩色廣告的。由于該雜志雇用了伯納德·吉勒姆(Bernhard Gillam,1856–1896)、利文斯通·霍普金斯(Livingstone Hopkins,1846—1927)等當時美國一流的漫畫家,所以該雜志的彩色漫畫作品相對來說構思比較巧妙,色彩鮮明,線條簡練,人物形象較為飽滿,但最重要的是數量龐大。它與大洋彼岸英國著名的漫畫雜志《笨拙》(Punch)遙相呼應,幾乎可以相提并論。

          與上述漫畫傳統相對應的是一種主要依靠到現場進行寫生和素描的寫實傳統。在這一方面最突出的要數《哈潑斯月報》所派遣的畫家在京杭大運河蘇州至杭州段進行的為期一年的采風過程中所畫的風景速寫和人物素描。1894年,美國作家朱利安·拉爾夫(Julian Ralph,1853—1903)受《哈潑斯月報》編輯部的派遣,到中國南方江蘇和浙江的大運河沿岸來體驗生活,采訪調查和進行文學創作。同行的還有一位叫韋爾登(C. D. Weldon)的畫家,奉命為前者在中國京杭大運河沿岸創作的一系列短篇故事畫插圖,他以簡練的筆觸和透明的色塊,恰如其分地表現了杭州作為江南水鄉的鮮明特征。由于創作靈感來自真實的生活,所以他筆下的人物和景觀無不顯得栩栩如生。

          韋爾登是當時美國一位知名的畫家。他的眼光和對色彩的感受力都極為敏銳,跟作家拉爾夫一起在杭嘉湖平原的農村進行考察時,那兒濃郁的鄉土民俗給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根據拉爾夫在其后來將這些故事結集出版的《獨自闖蕩中國》(紐約,1897)一書前言中的介紹,畫家韋爾登對于當地老百姓的服飾式樣和色彩十分癡迷。尤其令他感到驚奇的是運河邊一家磨坊老板的14歲女兒,不僅模樣俊俏,而且服裝也十分獨特,上身穿的是一件黑色小褂,下面則是一條淺藍色的褲子。畫家感嘆自己的顏料無法表現出那種獨一無二的靛藍色。令韋爾登印象深刻的并不僅限于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服飾,他的畫筆還記錄了有著明顯的江南風格的蘇州和杭州老房子的窗、門、屋檐和墻等各種細節,為后人保存了一份珍貴的歷史記憶。畫家筆下其他具有鮮明杭州地方特色的景觀還包括大運河上式樣古樸而又裝飾精美的客船。大運河上過去還有一種獨特的捕魚方式,那就是漁民駕船帶著魚鷹去抓魚,時過境遷,人們現在很難再看見這種獨特的捕魚方式,如想憶舊,就只能從韋爾登的畫中去領略一番了。杭州現在雖然還有少數老房子保留了下來,但是更多的古建筑結構和裝飾細節卻都已經失傳。幸運的是,從韋爾登的另一張名為“清朝官邸”的插圖中,我們還可以見識到一些有關中式門窗上的裝飾圖案、方形燈罩,以及藤編凳子等珍貴古建筑和室內裝飾的細節。清末的杭州城內外水道縱橫,運河交錯,運河上的住家船和運河邊的建筑等構成了杭州作為江南水鄉的基本要素。從韋爾登題為《河畔茶坊》的插圖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當時住家船的樣式,以及運河邊上低矮簡陋但仍不失優雅的民居建筑。而在一張題為《河畔憩息》的插圖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杭州涼亭和小橋的模樣。其中那座具有眾多臺階的青石板石橋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假如我們把這張畫跟曾任之江大學校長的費佩德于民國初年在杭州拍攝的一張老照片中的石橋做一下比較,就不難發現韋爾登的畫作相當真實和準確地再現了當時江南隨處可見的青石板橋式樣。

          雖然在《格立森畫報》和它的后繼者《寶樓氏畫報》,以及《倫敦新聞畫報》(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等報刊中也能看到屬于這種寫實傳統的現場速寫,但是我們應該清醒地意識到,這三個報刊1850–1890年間的作品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跟風、模仿和抄襲的作品。在1891年美國政府正式頒布《國際版權法案》,并開始對主要來自英國的外國作品提供版權保護之前,美國曾一度是盜版者的天堂。所謂跟風和模仿,就是把別人作品的構思或構圖拿過來,改頭換面地畫一下,或者干脆在別人的現成作品上再添加幾個人物。所謂抄襲,就是把別人剛發表的作品直接拿過來,以自己的名義發表。假如我們把《倫敦新聞畫報》與上述這三個美國報刊仔細地加以對比,就可以很容易地發現,本書中第一章的《英國兵船》《清軍擊鼓手》《搶救傷員》《準備沖鋒》《戰前祈禱》《準備行動》和《閱讀英軍安民告示》,第二章的《弧形大街》和《廣州老城》,第三章的《工作便餐》《香港茶會》《舊式客廳》《游途小憩》《涉水過河》《抽繭繅絲》《拜天地》《喪葬》《工余自樂》《香港賽馬》《抽大煙》《廣州煙館》《飲酒劃拳》《中醫大夫》《母女梳頭》《舢板姑娘》《江湖相士》《水上勇士》和《中國巨人》,等等,都是直接從《倫敦新聞畫報》竊取來的。這些版畫作品通常是剛在《倫敦新聞畫報》上發表一個月左右,便被照搬到了上述這三個美國報紙雜志之中,其中時間最短的是僅在兩周之后。這種順手牽羊拿來的作品毫無原創性,因而也毫無思想性、藝術性可言。復制品一般在質量上總是低劣于原作,而且在某些情況下還會以訛傳訛。以第168頁的《涉水過河》為例,原作的文字說明是中國臺灣島上的土著背著英國畫家過河,而在《寶樓氏畫報》中則變成中國內地的向導背西人過河。

          事實上,本書中原創性最強、史料價值也最高的應該是最后兩章的內容,即反映華人移民美國之后的遭遇和在美國生活的情況的作品。這方面的歷史背景和華人在美國的情況,編者在前言中已有詳細的論述,在此我就不再贅言了。

          三

          由于本書內容龐雜,時間跨度大,而且涉及百年前中國社會生活和中美跨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所以編輯此書具有很大的難度,要求編者具備百科全書般的知識結構。

          這近千幅畫作所包含的信息量太大。若要為每一幅畫作內容寫作背景的介紹,需要閱讀海量的相關文獻,并且會涉及不同研究領域的專業背景。編者百密一疏,在解說這些版畫作品所包含的潛在信息時,難免會犯這樣或那樣的一些錯誤,或者在措辭上會有不太到位的地方。然而瑕不掩瑜,我認為本書將會是一本具有很高史料和藝術價值的好書。它通過展示1840—1911年這71年間的近千幅版畫,直觀而生動地向讀者介紹了這一時期美國人眼中的中國形象、清末華夏大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以及早期赴美華僑們是如何在艱苦的環境下逐步融入美國社會的。它不僅可能成為受普通讀者歡迎的暢銷作品,而且還將為研究中美歷史和跨文化研究的學者們提供有用而珍貴的研究素材。

        《文史新說:那些中國的“摔跤爸爸”》  

        《文史新說:秦巴腹地一個雞鳴三省的傳奇古鎮》  

        《文史新說:高考古往今來一場未曾缺席的較量!》  

        《文史新說:蘇東坡的西湖情節》  

        《文史新說:往事越千年 絲綢古道說新疆》 

        分享到:
        責任編輯:浮點
        91香蕉视频1080P,丝瓜草莓向日葵茄子芒果香蕉蜜桃榴莲,香蕉视频污APP下载,香蕉视频黄色软件
        <sub id="voyf5"></sub><acronym id="voyf5"><th id="voyf5"><rt id="voyf5"></rt></th></acronym>
            <tr id="voyf5"></tr>

            <table id="voyf5"><delect id="voyf5"></delect></table>